您好,欢迎来到艺赛网! 公众号
赛事新闻 赛事资讯 艺术前沿

2015首届郎朗·深圳福田国际钢琴艺术节

浏览数:

2015-04-23 11:36:42 来源:中国艺赛网

钢琴艺术》2015年4月刊登由著名钢琴家、教育家朱贤杰教授撰写《大师云集 精彩纷呈——“2015首届郎朗·深圳福田国际钢琴艺术节”》让我们重温艺术节的精彩时刻,朱贤杰教授分享了艺术节全程的体验和感受,仿佛一台时光机带着我们一起回到了观众席上……
 
 

大师云集 精彩纷呈
——“2015首届郎朗·深圳福田国际钢琴艺术节”

朱贤杰


    历时七天的“2015首届郎朗·深圳福田国际钢琴艺术节”由深圳市福田区宣传部主办、“郎朗音乐世界”承办,联手钢琴家郎朗,于2015年1月4日至10日在深圳音乐厅和少年宫等场所举行。这个首次以郎朗命名的国际性大型公益活动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六场钢琴比赛、九场大师课、四场音乐讲座、四场开放式的音乐会,共计23场活动,全部免费(包括参赛选手的报名费与大师课,七天之中,主办方向当地市民发放了超过一万张门票),艺术节对于深圳乃至全国的钢琴艺术教育和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瓦内莎·拉塔赫在闭幕式上激动地表示:“能把公益与音乐节结合得如此完美的活动,我还从来没有看到过,感谢郎朗,感谢主办方!”

    当下有很多音乐节和比赛,可是,要能够办出水准和特色,就要靠主办方的精心筹备与策划以及全力的投入。整体来看,该艺术节确实做足了准备。它的重头戏是“福田杯全国青少年钢琴精英赛”。看一个比赛的档次,除了其曲目方面的要求,很大程度上由它的评委阵容来决定。由于郎朗本人的号召力,“福田杯”邀请到国际上数位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钢琴家与教育家担任评委。评委会由来自全球的八位著名音乐家组成:安东尼奥·波姆帕·巴尔迪(意大利著名钢琴家,1998年法国“玛格丽特·隆钢琴比赛”首奖获得者、“克利夫兰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和2001年“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银奖得主)、加里·格拉夫曼(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前院长,郎朗的老师)、瓦内莎·拉塔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刘诗昆、尤希维德·卡普林斯基(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所罗门·米考夫斯基(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教授)、黄懿伦(香港演艺学院教授)和评委会主席朱雅芬。

\

 
    超强的评委阵容,加之入围的选手有可能跟上述的大师们免费上大师课,对于青少年选手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2014年9月1日启动全国报名之后,将近两百名选手参加第一轮海选,采用比赛视频上传到指定官方网站的形式,所有市民都可以点击观看,并和组委会及时互动。组委会根据视频,最终评选出50名选手入围复赛。

\


 

 

复赛和决赛:青年组与少年组

       选手们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44个地区,其中香港和台湾地区有六名选手,中央音乐学院以及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等各大音乐学院及其附中、附小都有选手参赛。来自海外的有美国波士顿大学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读学生。其中一些选手曾经是国内外比赛的获奖者,有些选手已经是音乐会的签约者,大赛甚至还吸引了一位盲人选手前来参加。来自高雄的一位选手告诉笔者,他就是听说这些著名的评委后慕名来参赛的,能够听取大师们的现场指导还有讲座,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

       进入少年组复赛一共有36名选手,分三个下午比赛。在复赛与决赛中他们都需要演奏两首以上的乐曲,每一轮演奏时间在15分钟之内。由于报名人数众多,少年组实力更强,进入决赛的12名选手之中,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附小的学生就占了五名,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学生两名,香港演艺学院学生一名。由于该组是来自音乐专业学校与非音乐专业学校的选手在一起参赛,选手的年龄差别也比较大,因此,不但程度相差很大,水平也不在一个层次上,但是年龄小的选手或者非专业学校的选手面对强手,从容淡定,毫不怯场。最后,12岁的范骐萱获得少年组第一名,她的决赛曲目是门德尔松的六首《无词歌》(作品102)和肖邦练习曲第一首。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看起来技术难度不如李斯特或者拉威尔的一些作品,但是她弹得很出色,音乐表现很自然,风格上拿捏得很到位。她还获得全额奖学金受邀参加为期两个月的美国阿斯本音乐节。14岁的竺宝琦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他获得第二名,在决赛中他演奏了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声音层次相当细腻,李斯特的《帕格尼尼练习曲》第一首弹得轻松自如。获得第三名的孙志贤现在在香港演艺学院学习,他的决赛曲目是海顿《奏鸣曲》(作品50号)和肖邦《回旋曲》(作品16号),后一个曲子他演奏得精致而有分寸。比较那些选择难度很高的乐曲的选手,评委们似乎更认可在音乐表现方面更加完整和有说服力的选手。获得少年组优秀奖的四名选手,全部来自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附小和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他们分别是李梦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郑心悦(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谭骞林(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和张博(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大师班、音乐讲堂与音乐会

       艺术节一共举行了九场大师班,为二十位选手进行了指导。这几场与大师面对面的交流,成为本次艺术节最大的亮点。各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各有不同,但是指导的要点都很明确,上起课来全心投入,尽显大师风范。格拉夫曼在指导学生演奏肖邦《第四叙事曲》的时候指出,乐曲开头的九个g音,不要弹得太一样,要有一些自然的增强。主题可以更加歌唱,他回忆霍洛维兹给他上课时,经常让他去听歌剧。在学生弹叙事曲尾声部分的时候,他建议不要弹得太快,他说,霍洛维兹就有这个本事,把最快的地方弹得不那么快,但是,听起来比谁都要快。在他上课的时候,另外一些大师都在听众席洗耳恭听。为他担任翻译的,也是郎朗的老师朱雅芬。格拉夫曼今年87岁了,朱老师也86岁了。看着两位“80后”的老师在台上精神抖擞、热情洋溢的指点,令人感叹。尤其是朱雅芬老师,担任了艺术节大师班与讲座的全部翻译工作,加上比赛,每天都有三场活动参加,仍然不显丝毫疲劳,真是让人钦佩。
 

\

 
    米考夫斯基在大师班开始前,特意抽出半小时播放了一些过往大师的珍贵录音片段。然后他结合自己在曼哈顿音乐学院四十年的教学经验,和他接触和教过的中国学生的经历,谈了他自己的体会。他认为中国学生有进取心,用功、自律,很有才能。但是他指出,有些学生的声音普遍太大声,弹琴时好像在与钢琴作对,而这样“敲打钢琴”(bang the piano)是不可能奏出好的音乐的,说到这句话的时候,他有些激动,神情严肃。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弹响很容易,但是弹轻很难”。他教过许多中国学生,他对学生的关心也是出了名的。一些学生私底下亲切地叫他“老米”。我相信他真的是为了中国学生弹得更好,才如此直率地点出一些学生存在的问题。其实对于一些中国学生喜欢盲目追求又响又快的技术,艺术节的其他评委也有同感。当一个学生在台上弹得很快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卡普林斯基对我说:“弹得这样快并不能够表明什么。”她还说,有时候学生反复的练习,只是为了求得把握性,他们不担心有没有音乐可以表达,反而只是担心会不会有错音,对于一个好的演奏,这是远远不够的。
 

\

 
    黄懿伦老师在上大师班的时候问学生,“会不会跳舞?”因为他弹的乐曲的主题是舞蹈性的,学生的回答是“不会”。然后说到呼吸,她又问学生“会不会游泳?”回答还是“不会”。这让人觉得,我们的一些孩子生活太单一了,似乎除了弹琴,别的很少会。如果缺少生活的体验和多方面的发展,最终会不会影响甚至妨碍他们在音乐上长远的提高呢?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

 
 
    巴尔迪教授的大师班,对声音层次与音色的变化非常讲究。他轻松、幽默的上课方式,让学生减轻了当众演奏的压力,顺利地进入到音乐“语境”之中。他的现场示范精彩之极,让人对他的音乐会充满期待。
 

\

       卡普林斯基在大师班上,强调了如何围绕作曲家的独特“语法”,注意和声变化与音乐走向、乐曲情绪之间的关系。在辅导学生弹奏贝多芬的《“田园”奏鸣曲》时,她建议学生去联想作曲家的弦乐四重奏,因为它的写法,尤其是开头,完全像四重奏。“弹琴要发自内心深处,用音乐表现情感,表现爱、表达感受”。在她临时增加的一场讲座中,则提供给听众许多具体的帮助。她的讲座题目是“如何有效地练习,如何避免过度练习造成的手伤”。她首先追溯了钢琴技巧的发展。大约从浪漫派时代开始,曲目量大了,演奏技术更难了,和弦与八度更多了,力度要求更强了,乐器的琴键也变得更重了,过度练习或者练琴不当所造成的手伤,就引起了关注与研究。以前人们对于手伤有许多误解,其中一种误解是:因为你缺少才能,你没有弹好钢琴,手因此受伤。其实许多非常有才能的钢琴家手也会伤,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莱昂·弗莱舍。他是第一位公开承认自己手伤,并且与大家分享他的经验与治疗过程的钢琴家,最终他恢复了演奏。现在世界上有许多诊所,专门研究与治疗这方面的问题。她指出,其他工种的人,对于自己的工具都很了解,运动员对于自己的身体也有很了解,但是好像唯独钢琴家,对于自己的手一无所知。她谈到“自然的技术”,安全与有效的练习。她引用德国一个实验,证明钢琴家在练习半个小时之后,注意力与体能已经趋于低下,因此她建议每半个小时休息一下,并且交替练习不同的技术类型。这样,你可以一天弹六个小时的琴。但过了六个小时,你很难再集中注意力了,再练就没有效果了。她主张手指在键盘上弹琴就像人在地上走路一样自然,而且练习技术不能与音乐割裂开来。美国与欧洲的音乐学院现在特别强调这一点。
 
       另外的四场音乐讲座,分别是由米考夫斯基主讲的“过往伟大的钢琴家及教育家”、拉塔赫主讲的“20至21世纪英国伦敦的音乐会演奏及钢琴教育”、刘诗昆主讲的“如何教授和辅导琴童学钢琴”以及由格拉夫曼主讲的“20世纪上半叶的重大政治动荡对我这一代美国音乐家艺术生活的影响”,开阔了听众的视野,让人受益匪浅。
 

 \
\
 \

 
       四场精彩纷呈的音乐会,首场由刘诗昆开演。无论是他演奏的巴赫、贝多芬和肖邦的作品,还是他自己改编的乐曲,都引起了听众的热烈反响,最后一曲《黄河颂》更是将全场情绪达到沸点。
 

\

 
       瓦内莎•拉塔赫的音乐会,节目单包括了莫扎特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570)、肖邦的《降A大调叙事曲》,无不展现了她深厚的艺术底蕴与细腻的技巧;她与她的学生潘孟阳一起演奏了阿连斯基的《双钢琴组曲》(作品15号):浪漫曲、圆舞曲和波兰舞曲;下半场两人又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双钢琴组曲》第二首:序曲、圆舞曲、浪漫曲和塔兰泰拉舞曲,配合默契。压轴的乐曲是为双钢琴八手联弹而改编的李斯特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她俩与“郎朗音乐世界”的钢琴老师赵苑姣和安媛煜联合演出,四人的演奏气势恢宏,为听众带来了无比的享受。
 

\
\

 
     安东尼奥•波姆帕•巴尔迪的个人独奏会可以说是扣人心弦。他的节目安排也独具匠心:上半场的主打曲目是肖邦的12首《练习曲》(作品10号),但是在开始弹这些练习曲之前,他先演奏了两首很安静的肖邦作品——《升c小调练习曲》(作品25号第7首)与《摇篮曲》(作品57号)。他将这两首作品不间断地连续演奏,因为当第一首乐曲结束在升c小调之后,《摇篮曲》第一个降D音的出现,就恰好形成了等音(同音异名)的大小调关系,听起来就像一个曲子的两个部分。经过如此情绪上的铺垫之后,十二首《练习曲》就显得更加光彩夺目。巴尔迪不但有炉火纯青的技巧,而且在许多地方出人意料地勾勒出作品中的内声部与低音线条,赋予这些练习曲一种前所未闻的新意。他的下半场曲目是德彪西的《贝加莫组曲》和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第一、二套。在全场经久不息的鼓掌声中,他返场加演了两首他自己改编的乐曲。
 
     闭幕式暨颁奖音乐会上,青年组的前三名获奖者与深圳交响乐团演奏了协奏曲,少年组前三名表演了独奏曲。随后,出现了一个感人的场景:出生于1982年的郎朗,携手他的恩师——出生于1928年的格拉夫曼,走上舞台,为听众演奏勃拉姆斯的双钢琴作品。众所周知,格拉夫曼自从右手受伤以后,许多年来一直只能演奏专门为左手而写的作品。然而这次他将用双手演奏重新出场的机会献给了深圳。全场一千名听众共同目睹了这一难忘的瞬间,师生两人以精彩的演奏为这次艺术节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




 
【结语】
通读朱贤杰老师的文章后,仿佛把我们带回到艺术节现场,重温了大师课的感动、音乐会的精彩和比赛的激烈角逐。感谢朱贤杰老师对艺术节的支持,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与希冀,共同期待2017第二届郎朗·深圳福田国际钢琴艺术节!

分享到:

版权所有 Copyright(C)Rancho Santa Fe Culture Communication.,Ltd (京ICP备15013199号-2)技术QQ:603222316

泰兴筋斗云网络